上好体育课,不妨从“科学出汗”开始

2025-02-18 07:30:39 来源:舜网-济南日报

作者:许朝军

责任编辑:田艳敏

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、北京市体育局近日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》(以下简称“体育八条”),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,将身心健康教育融入学校全员、全方位、全过程育人体系。“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”是此次“体育八条”要求落实的重点。

  (2月17日新黄河客户端)

  体育课主要以运动、活动、锻炼为主,兼顾赛事活动。按照正常锻炼幅度,在科学强度锻炼为主的40多分钟时间内,中小学生基本应该达到“出汗”水平。但现实中为何会出现“不出汗”的体育课?

  不难发现,出现“不出汗”的体育课,表象是体育课无难度、无强度、无对抗、不喘气、不心跳、不出汗,深层原因无非两个方面,那就是体育课活动量过小和体育课内容被“篡改”。比如为避免出现安全意外而减少活动量和活动强度,体育课遭遇“阴阳课表”或被随意挤占挪用等。

  北京市此次出台的“体育八条”,就是从保证体育课时、保证锻炼时长、保证锻炼强度、丰富赛事内容、增强体育乐趣、强化运动负荷检测等角度,科学杜绝“阴阳课表”和“不出汗”的体育课,为提高体育教育质量、改善学生体质健康提供保障。这不仅符合新课标精神,而且贴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实际,更符合提升中小学生体质健康、培养时代新人的实践要求。

  上好体育课,从“出汗”开始,同时也不能满足于“出汗”,更需要“科学出汗”。一方面,必须兼顾学生个体实际。相对于不同体质学生而言,达到“出汗”效果的体育活动在强度方面也不一样,这就需要我们必须兼顾学生个体差异,针对不同年龄、不同体质、不同性别的个体特征,科学合理设置体育课程。另一方面,体育课自身有锻炼活动课、健康素养课和保健常识课,并非每节课都要“出汗”。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评价方面,一定要坚持科学理性、精准到位、适时而为的原则,不能一概而论。

  “出汗”是上好体育课的硬要求,但“出汗”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才更有成效。如果体育课内容简单机械,运动方式枯燥无味,赛事活动与学生兴趣不契合,不主动、无兴趣、不参与状态必将主导部分甚至全班学生,那么体育课上不仅难以“出汗”,而且注定失败。因此,学校要结合实际,开发形式多样、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体育课程,教师要千方百计提高体育课的趣味性和吸引力,还要充分发挥家校社联动作用,让体育课丰富起来,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了,体育课“出汗”才会事半功倍。

作者:许朝军

责任编辑:田艳敏
新闻排行
进入新闻中心